各学院/部门: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第十四届湖南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申报与评选工作方案》以及学校《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校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的通知》(教学工作通报2025年第24期)文件精神,我校认真组织了2025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暨省级教学成果奖推荐申报工作。经各学院推荐申报、校外专家评审、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议,拟评选2025年度高等教育(本科)校级教学成果奖17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12项,拟推荐15项成果申报第十四届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拟评选基础教育校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8项,第六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推荐名单待指标下达后将按推评排序确定。
现将评审结果予以公示,公示期为10天,自8月1日至8月10日。公示期内,对评审结果有异议的单位和个人,请将异议以书面形式交教务处教研科。
附件:1.2025年高等教育(本科)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2.2025年基础教育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中心)
2025年8月1日
附件1
2025年度高等教育(本科)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第一完成人 | 成果申报单位 | 获奖等级 | 备注 |
1 | 乡村教师“双核三环”靶向滴灌培养 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阳志锋 | 教务处 | 特等奖 | 推荐参评省级高等教育 (本科)教学成果奖 |
2 | 平台协同、课程转化、数智融通:湖湘文化嵌入“大思政课”的探索与实践 | 魏晓林 | 文学院 | 特等奖 | 推荐参评省级高等教育 (本科)教学成果奖 |
3 | 三阶贯通、四维赋能、实证评价—— 生命科学类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模式 | 唐青海 | 生命科学学院 | 特等奖 | 推荐参评省级高等教育 (本科)教学成果奖 |
4 | 三进阶·四耦合·一协同:电子信息类ICT产教融合基地的实践育人“衡师”十年探索 | 张登玉 |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特等奖 | 推荐参评省级高等教育 (本科)教学成果奖 |
5 | 坚守“她-家-国”理念,培养新时代女先生——“她世界”20年育人实践 | 唐艳 | 外国语学院 | 特等奖 | 推荐参评省级高等教育 (本科)教学成果奖 |
6 | 根植时代沃土·赋能价值引领:一体多维“大思政”育人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彭斌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一等奖 | 推荐参评省级高等教育 (本科)教学成果奖 |
7 | “产-教-服”三螺旋培养数智新媒体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罗兵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一等奖 | 推荐参评省级高等教育 (本科)教学成果奖 |
8 | 三协同·三融合:供需错配下地方院校知农爱农强农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 周镕基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一等奖 | 推荐参评省级高等教育 (本科)教学成果奖 |
9 | 知行合一·数智赋能:数学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李浏兰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一等奖 | 推荐参评省级高等教育 (本科)教学成果奖 |
10 | 乡村音乐教室2.0:乡村音乐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衡师”实践 | 段桥生 | 音乐学院 | 一等奖 | 推荐参评省级高等教育 (本科)教学成果奖 |
11 | 产教融合驱动“一生一系统”: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系统开发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 李浪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院 | 一等奖 | 推荐参评省级高等教育 (本科)教学成果奖 |
12 | 大体育·新形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模式创新实践 | 江亮 | 体育科学学院 | 一等奖 | 推荐参评省级高等教育 (本科)教学成果奖 |
13 | 微研组---精准服务地方化学化工产业创新人才培养补充模式的十年探索与实践 | 李文艺 |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一等奖 | 推荐参评省级高等教育 (本科)教学成果奖 |
14 | 知农爱农人才培养的“四维穿透式”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内容·场景·角色·评价的创新融合 | 杨灿 | 生命科学学院 | 一等奖 | 推荐参评省级高等教育 (本科)教学成果奖 |
15 | 应用型本科院校乡村数字文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罗文 | 地理与旅游学院 | 一等奖 | 推荐参评省级高等教育 (本科)教学成果奖 |
16 | 云端赋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变革与重塑 | 刘俊学 | 创新创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 一等奖 |
|
17 | 工作室与课程链“双向赋能”的绘画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 叶经文 | 美术学院 | 一等奖 |
|
附件2
2025年度基础教育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第一完成人 | 成果申报单位 | 获奖等级 |
1 | “广播种•勤施肥”:乡村教师教育 情怀“U–S”贯通培育体系的三维建构与创新实践 | 邹君 | 教务处 | 特等奖 |
2 | “一目标双体系四元制”中小学心理 健康教育范式的创建与实践 | 唐芳贵 | 教育科学学院 | 特等奖 |
3 | 三化•三共•三联:船山文化校本课程 建构与实践 | 任美衡 | 文学院 | 特等奖 |
4 | 浸润·创生:县域学校音乐教育共同体16年探索与实践 | 陈瑾 | 音乐学院 | 一等奖 |
5 | 竞赛引领·四阶贯通:高校赋能高中 数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位一体”模式探索与实践 | 曾云辉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一等奖 |
6 | 基于情境交融的中小学名师高效课堂的“三链·三课”20年探索与实践 | 吴雄韬 | 合作发展与校友联络中心 | 一等奖 |
7 | 生命科学涵养下初中“分阶·三栖· 全员”德育生态圈构建与实践 | 王娜 | 生命科学学院 | 一等奖 |
8 |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明亮世界+有效健康”行动方略 | 马勇 | 体育科学学院 | 一等奖 |
9 | 地方师范院校资源赋能中小学科学 教育的创新模式与长效机制 | 谭延亮 | 物理与电子工程 学院 | 一等奖 |
10 | “五子登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创新实践 | 邓水平 | 创新创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 一等奖 |
11 | 计算机师范生与在职教师双向赋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基于高校引领的“三维协同” 模式实践 | 李康满 | 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学院 | 一等奖 |
备注:以上成果按得票数结合外请专家评分结果排序,第六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推荐名单待指标下达后,将按上述推评排序确定。